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进展

周春山, ZHOU Chunshan, 杨高, YANG Gao
2016 地理科学进展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275) 摘 要: 作为快速城市化、 工业化、 相关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 中国农民工聚居区 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将农民工聚居区研究划分为起步阶段、 扩展阶段、 社会空 间转向和社区治理 3 个阶段。总体上看, 对农民工聚居区的研究, 在空间形态方面从静态走向动态, 社会网络方面 从群体走向空间, 形成机制方面从传统的社会学、 城市地理学视角转向制度经济学、 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生产视角, 聚居区从改造管理走向合作治理, 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论文从研究思潮、 研究视角、 研究重点等方面比较了中国 农民工聚居区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的差别, 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关 键 词: 农民工; 农民工聚居区; 移民聚居区; 社会空间; 中国; 西方国家 1 引言 20 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移民群体日 益壮大, 移民研究成为西方社会学、 人类学和地理 学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 地理学对这个主题的研究
more » ... 言, 中国规模最大也最受关注的移民群体为跨地域 的农民工, 即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镇生活和工 作、 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农民 工是农村部门、 城市部门以及相关制度共同促使形 成的, 其规模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几百万增长到 2014 年的 2.74 亿, 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 1.68 亿。如 此大规模的群体长期居住在城市, 由于自身的人力 资本、 社会网络、 文化因素、 地方认同、 城市发展以 及政策等多种影响因素, 形成了具有社会标识和文 化符号的农民工聚居区。农民工聚居区是在一定 空间范围内, 有固定住处(包括租赁、 集体安排、 自 购等)、 并且在人口规模上占据了相当比重(大于 50%)的相对稳定的居住区。1989 年, 在公开媒体上 第一次出现了相关报道, 随后学者们陆续开始对农 民工聚居区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和扩展, 农民工聚居区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 一。本文对 20 世纪 90 年代年以来中国农民工聚居 区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在研究思潮、 研 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与西方国家移民聚居区加以 比照借鉴, 并提出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研究的未来 展望。 2 农民工聚居区研究历程 本文以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上的 SCI 来源期刊、 EI 来源期刊、 核心期刊和 CSSCI 来源期
doi:10.18306/dlkxjz.2016.05.004 fatcat:cqgpnwabuzewraznqb4peqsy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