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张海燕, Haiyan ZHANG, 樊江文, 邵全琴, Jiangwen FAN, Quanqin SHAO
2015 地理科学进展  
摘 要: 在 3S 技术支持下, 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 基于 30 m 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对中国退牧还草 工程区 2000-2010 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来判定土地利 用变化的速度和区域差异, 并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 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 效应。结果表明: ①近 10 年来,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和其他类用地为主, 整体内部结构稳定少动。草 地变化面积仅占 2000 年草地总面积的 0.37%; 林地、 湿地、 耕地和人工表面的面积均有所增加; 其他类用地面积有 所减少。②全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均小于 0.1%, 土地利用/覆被变幅较小, 除人工表面较活跃外, 其他各类型变化相 对缓慢, 且各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小。③研究区内景观基质未发生改变, 区域景观破碎度递减, 景观多样性水平 上升, 景观聚集度和连续性微弱下降, 景观整体保持较完整态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 观格局均得以优化。 关 键 词: 土地利用/覆被;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退牧还草工程;
more » ... 国 1 引言 中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近 4 亿 hm 2 , 居世界第 二位, 占国土面积的 41.7%(苏大学, 1996)。草地是 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绿色生态屏障, 具 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起着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改良土壤、 增肥地力、 净化空 气、 美化环境等作用(张苏琼等, 2006)。草地也是畜 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本生活生产资料(孙启忠等, 2011), 对中 国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 作用。 长期以来,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下, 中国的草地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有 90% 的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严重退化面积达 480 万 hm 2 之多(何昌茂, 2000), 特别是近几十年因 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 草地超载、 草地退化、 沙漠化 尤为明显, 且每年以草地可利用面积 2%的速度加 速退化, 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已占 75%9 5%(王庆锁等, 2004)。由于草地生态环境的不断 恶化, 草地生产力下降, 草地生态危机引发的生态 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 为遏制西部地区天然草地加速退化的趋势, 促进草 地生态修复, 党中央、 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 于 2003 年正式启动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 工程区内草地植被较工程区外和实施前均有明显 改善。根据 2010 年农业部监测结果, 工程区平均植 被盖度为 71%, 比非工程区高出 12%; 草群高度、 产 草量和可食鲜草产量分别比非工程区高出 37.9%、 43.9%、 49.1%(朱军强, 2011)。生物多样性、 群落均
doi:10.18306/dlkxjz.2015.07.006 fatcat:gxg5qgdrivhyfi42zaiazlbp2e